我為什么堅持讓6歲女兒參加葬禮?

我為什么堅持讓6歲女兒參加葬禮?

這是少年商學院微信(ID:youthmba)第865次分享,作者是美國西雅圖家庭教育專家Sarina Natkin。少年商學院已聯絡授權,并編譯為中文版。值美國911事件14周年之際和大家分享。未經允許,不得轉載。

我們都希望孩子在童年時不會經歷任何至親的死亡,但他們肯定會經歷不同程度的失去:最好的伙伴搬走、寵物死了、心愛的東西不見了……怎么讓他們坦然面對?(少年商學院微信曾分享過系列文章 ,如《荷蘭人如何引導孩子直面死亡》《應當這樣和孩子談論生死》等)讓他們在傷心和害怕時,愿意向家人傾吐?在我祖父逝世時,我開始嚴肅思考這個問題。我的一些思考、感受和做法和諸位朋友分享,希望有一些啟發(fā)。

▋我慶幸孩子看到我尖叫和痛哭

我的祖父,我常叫他Papu,在1年前剛剛過世。他走的時候92歲,患有多年的心臟病,所以大家對于他的死也沒有太意外。他在我的生命里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,我們的感情非常好。

讓我最驚訝的是死訊傳來時我自己的反應。媽媽打電話來告訴我祖父的死訊時,我正待在父親和繼母的家里。我的心猛地一沉,飛速跑到屋外——我知道自己會忍不住大喊大叫,所以不想嚇到孩子們,她們一個6歲,一個才3歲。我以為她們都看不見我了,所以在草坪上尖叫打滾、捶胸頓足,悲痛得心都要碎了。

當我平靜下來回到屋里,我發(fā)現孩子們看到了我剛才的樣子。我擔心自己的情緒可能會嚇到她們。我的繼母,一個腫瘤看護社工,說出了一句至今讓我印象深刻的話,你可能給了你的女兒們一份最好的禮物,因為你向她們展示了真實的悲傷是什么樣的。

我為什么堅持讓6歲女兒參加葬禮?

我們會痛苦一陣子,但終將走出悲傷

作為一個社工和父母教育工作者,我發(fā)現,很多父母不到萬不得已,絕不敢開口和孩子討論死亡。他們有的不知道該講些什么,有的擔心嚇壞孩子或讓孩子憂慮。但其實,如果因為擔心嚇到孩子,而刻意回避這個概念,我們也就剝奪了孩子了解“死亡”——這個和生命一樣重要的概念——的機會。

我慶幸于我的孩子見證了我的失控。許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掩蓋悲傷、疼痛等情緒,我也不例外,但這反而會阻礙孩子們面對負面情緒時的心智養(yǎng)成。

我明白這一點,于是,我轉過身,告訴女兒們Papu去世了,“這意味著我們再也見不到他了?!蔽腋嬖V她們,我尖叫、痛哭,是因為我很悲痛,而悲痛讓我的心很難受。我還告訴她們,讓內心的情緒真實地表達很重要,就像我剛才做的一樣。

我問我有沒有嚇到她們,她們都說沒有。我還告訴她們說,接下來的幾天到幾周里我可能會時不時哭泣,因為我再也見不到Papu了。同時我也告訴她們,如果她們覺得難過和高興都沒關系。最重要的是我們會一起度過這一份悲傷。

我為什么堅持讓6歲女兒參加葬禮?

讓女兒在葬禮上自然感受

在籌備葬禮的那段時間,我深陷悲痛之中。孩子陪伴左右,但我們絲毫沒有避諱這個話題,我和她們談論祖父了不起的一生,回憶那些我們一起度過的美好日子,我和她們解釋人們如何出生,又將如何離開這個世界……沒有深刻的長篇大論,我只希望她們慢慢地建立起一個初步概念,有朝一日,她們直面死亡時,不會太過沉浸于失去所屬的悲痛。

很快,到了葬禮當天。小女兒生著病,葬禮又是在午睡時間舉行,所以我打算把她放在家里,而6歲的大女兒,我還是堅持帶去了。即便有些家長會覺得這“很殘忍”,擔心“過早擊碎了孩子的象牙塔”,我依然堅持,孩子們需要近距離體驗的機會。她們需要這個幾乎與親人告別,理解死亡的意義。

參加葬禮的體驗對我女兒來說非常重要。她對于整個儀式和下葬流程非常著迷。對于死亡的邏輯和葬禮之后的事情問了很多問題。我們讓她自然地發(fā)問,自然地感受,這是她建立對死亡和失去的概念的時候,對她而言,這種沖擊比失去一個朋友或一只寵物要更強烈,她會目睹她的媽媽、祖母以及曾祖母同時沉浸在巨大的失去和悲傷里,同時也會明白她們并不孤單。我相信這對她以后面對失去肯定有幫助。

我們可以毫無顧忌地跟孩子分享快樂,因為快樂滋養(yǎng)我們。但我們也需要跟孩子分享悲傷和失去的感受,并讓他們學會做好準備。這會讓他們體驗到生命的另一種滋味,從而在未來更長的人生里獲得滋養(yǎng)。

“孩子,花兒開了會謝,謝了會開”

回頭再看看,其實我本不用擔心我那天的行為會嚇到她們。人生在世,再也沒有比死亡更準確的預言。我們不會知道它何時來,但它總會來臨。女兒們記憶中的畫面也許會成為她們某日在面對悲痛時最好的安慰。她們會明白她們的媽媽即便悲痛欲絕,但依然是一個媽媽,依然能夠重新堅強起來,保護她們。

而我也開始有意識地從生活細節(jié)中,幫助孩子積累起“失去”的概念:每天生命輪回的各種形式,如花兒開了會謝,謝了也會再開,如在人行道上碰巧發(fā)現的一只死去的毛毛蟲……這都是讓孩子明白“死亡”這一概念的好機會。

我為什么堅持讓6歲女兒參加葬禮?

我希望她們把這個話題接納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這種頻繁的溝通,也讓我得以真正理解她們在失去某一樣心愛之物時內心的難受——失去一塊心愛的石頭可能對你而言不算什么,但卻足以讓一個孩子“莫名其妙”地傷心好久。我要讓她們知道,在痛苦或難過面前,我們彼此依靠,我們可以向彼此傾吐悲傷和害怕,我也鼓勵她們這么做。這種安全感,是我能夠給她們的最好的禮物。(未經允許,不得轉載。)

 

發(fā)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