另外,很多人認為,閱讀科學,是為了消滅無知,積累知識量嘛,其實不是,科學首先教給我們的,就是我們很無知,然后才是訓練我們如何面對無知,學著自己一點點地撥開迷霧。
它不僅能讓你知道,生病去吃廟里的香灰是沒有意義的;長了虎牙,找巫女敲掉她的虎牙,是令人悲哀的;自己得了某種腫瘤,去責怪醫(yī)生是沒有意義的,應該迅速地接受檢查治療……更重要的是,它能訓練你,冷靜地面對無知,甚至直面無知所帶來的恐懼。
我們都希望孩子將來能“優(yōu)秀”,能“厲害”,但每個人心目中“厲害的人”可能都不一樣。對我來說,宇航員是“厲害的人”。倒不是說因為他們上過天,他們就厲害,而是他們比任何人都清楚,那是一件多么危險的事情,有多少未知的情況會發(fā)生,他們也能夠鎮(zhèn)定地去完成。
想象你剛剛從太空艙里出來,首次在太空中行走。左手握著扶手,右手就是我們的藍色星球。你的家人、你生命中一切重中之重,都在這個星球上,而你與她之間的鏈接就在你的左手上。這時,你的右眼突然劇痛,看不見東西了,過一會兒,左眼也失明了。
萬籟俱寂。怎么辦?你能不驚慌嗎?加拿大航天員Chris Hadfield就遇到過這個事情。他說,那應該是他遇到過最令人恐懼的事情了。

(加拿大航天員Chris Hadfield)
但,不用著急,不用害怕,因為他知道這可能是眼淚的原因。在太空中,哭是一件很麻煩的事,因為眼淚不會下落,而是會聚集在眼睛周圍,甚至會導致暫時性眼盲。瞎了很麻煩,但因為他知道這是暫時性的,只要回到太空艙內就好了。
看不到?同伴通過音頻給他向導,告訴他哪里是欄桿、哪里有障礙物。這樣他在地球的指揮和同伴的引導下,完成了艙外維修工作,并且安全回到艙內。
結果呢?原來,之前用的洗發(fā)露中,可能有些殘留物,不知怎的掉落到了眼睛里,使他流眼淚了。在此之后,宇航員們便開始使用無淚系列洗發(fā)露。
Chris Hadfield為什么會這么鎮(zhèn)定呢?因為他知道:即使意料之外的事情發(fā)生了,也有好多種方法去解決它。當我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,打心底里覺得佩服。對我來說,面對未知,還能夠無畏——自信源于知識——才是真正厲害的人。
我們的孩子在生活中幾乎不會碰到Chris Hadfield曾面臨的這么嚴峻的問題,但每天都有無數未知的事情在發(fā)生,棘手的問題亟待解決,閱讀科學的過程,就是積累信心的過程。
我們都是柏拉圖筆下“被關在洞穴里的人”,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了解,連影子都談不上,但這一點,只有不斷了解科學,我們才會意識到。
“科學不是一個專業(yè)或是一種職業(yè)。它是一個承諾,畢生用系統(tǒng)的方式去思考;它是一種忠貞,不斷地通過實驗與觀測去搭建知識、了解自我和解釋宇宙。”
對孩子來說,從小養(yǎng)成閱讀科學的習慣,并學著像科學家一樣思考,他們眼里的世界就會比別人的更遼闊。
作者與授權:趙思家,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科學在讀博士,寫有《大腦使用指南》,原文轉自知乎專欄“神經科學”。我們正與其聯系授權,并對文章做了編輯,未經允許,不得轉載。歡迎轉發(fā)到朋友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