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么無數美國孩子向往斯坦福設計學院,但不是為了學設計?

為什么無數美國孩子向往斯坦福設計學院,但不是為了學設計?

 

文|少年商學院新媒體部

“教育,應讓擁有創(chuàng)造力的人過上創(chuàng)造性的生活?!?/span>

——斯坦福第八任校長,Donald Kennedy

“不務正業(yè)”的斯坦福學生

新學期入開學了,Jimmy做的第一份作業(yè),竟是思考人們如何吃面!

為此,他和幾個同學先是在學校旁邊找面館,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找到之后,他們在里面呆了好幾個小時,觀察顧客們吃面時,為什么會把湯濺出來,還采訪了不少顧客……回到學校后,不斷試驗,他終于設計出了一個肥嘟嘟的碗——用它吃面,湯不容易濺出來。

Jimmy是斯坦福大學的學生。他的同學們都在做類奇怪的作業(yè)。有的同學去了發(fā)廊,為美發(fā)師們設計模型,在剪落的頭發(fā)著地前,把它們統(tǒng)統(tǒng)吸到一個地方,方便收拾;有的同學,和百事公司合作,分析其出品的有機食品包為什么營養(yǎng)健康、價格低廉,卻少人問津……

這是孩子們的課外拓展吧?不,這是斯坦福大學設計學院(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,一般簡稱為d.school)正兒八經的課堂。

為什么無數美國孩子向往斯坦福設計學院,但不是為了學設計?

設計學院不應該是教藝術或建筑設計等專業(yè)技能的嗎?一般的設計學院確實如此,但這里是斯坦福大學設計學院,這里是全球著名的d.school,它的名字更應該叫做“創(chuàng)新學院”。它并非如其名字一樣是教設計,而是教人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,它要求學生,不僅能設計一把椅子,更能設計一個城市!

少年商學院微信分享過系列全球創(chuàng)新教育案例,今天我們即深入剖析與眾不同的斯坦福設計學院。很多孩子視斯坦福為未來的求知殿堂,甚至把斯坦福大學的校訓——Die luft der Freiheit weht(德語,意為“自由之風永遠吹拂”)視為自己的座右銘,d.school作為斯坦福的明星學院,值得每一位有志改變世界的孩子去了解。

為什么無數美國孩子向往斯坦福設計學院,但不是為了學設計?

設計學院不教設計

反讓無數孩子青睞

d.school有多火?不少朋友可能對斯坦福商學院更了解,但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,d.school早已超越商學院,成為斯坦福最受歡迎的學院。

為什么無數美國孩子向往斯坦福設計學院,但不是為了學設計?

說是“學院”,d.school其實只是一個研究中心性質的組織,不授予學位,也不附屬于任何一個院系,只面向斯坦福學生開設課程,但每年報名的學生人數卻超過學院所能接受人數的4倍!

為什么無數美國孩子向往斯坦福設計學院,但不是為了學設計?

一所不教設計技能的設計學院,憑什么獲得那么多非設計專業(yè)的學生及其家庭的青睞?奧秘就在于d.school的看家法寶——設計思維(design?thinking)。

為什么無數美國孩子向往斯坦福設計學院,但不是為了學設計?

我們曾向大家深入介紹過“設計思維”(點此閱讀),它發(fā)源于設計界,后被硅谷的創(chuàng)新企業(yè)借鑒,再后來,d.school把它歸納成了一套科學的創(chuàng)造力培養(yǎng)方法,迅速風靡全球高校乃至中小學。

一句話概括它的神奇之處,就是它能引導孩子們把天馬行空的創(chuàng)意,升級為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,哪怕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失去了創(chuàng)造力的大人,也能借它重拾創(chuàng)新。

為什么無數美國孩子向往斯坦福設計學院,但不是為了學設計?

設計思維共有五個步驟,引導孩子以人的需求為中心,通過團隊合作,解決真實問題:

同理心(Empathy):收集對象的真實需求

定義(Define):分析收集到的各種需求,提煉要解決的問題

頭腦風暴(Ideate):打開腦洞,創(chuàng)意點子越多越好

原型制作(Phototype):把腦子中的想法動手制作出來

測試(Test):優(yōu)化解決方案

以前面提到的,和百事公司合作的學生為例。當時,百事公司為低收入家庭設計了一款有機食品包,請來著名廚師作為配餐主廚,舉辦食品健康配方和食譜的交流活動,但食品包就是沒人買,所以找來斯坦福的學生,請他們用設計思維解決問題。

設計思維最重要的一步,是“同理心”。因此,學生們沒有再大搞市場活動,而是進行反向思考——他們要先搞清楚顧客在什么情況下更愿意掏錢。

他們出發(fā)到了該市的幾個商場,對顧客進行觀察、調研、采訪,最后發(fā)現,真正的問題不是“賣什么”而是“怎么賣”。原來,顧客購物時總是會有預算的,可有機食品包采取重量計價法,如“一斤蘋果賣1.39美元”,顧客不能直觀感受到自己會得到多少個蘋果,就不會購買。

為什么無數美國孩子向往斯坦福設計學院,但不是為了學設計?

(d.school學生和百事公司合作)

他們據此不斷推出新的方案,投入市場,接受反饋,返回修改,終于建立起了一個更加完善的農產品專營平臺。在這個平臺上,水果蔬菜不再按重量定價,所有的商品都以1美元的價格捆綁出售,比如,1美元4個蘋果或1美元一包蔬菜。

……

“這是一個讓學生改變生活的工具,”d.school創(chuàng)辦人、美國“設計思維”泰斗級人物、當年幫喬布斯設計出蘋果第一款鼠標的David Kelley教授這么評價設計思維,“我們的重點,是讓學生離開校園,觀察并解決人們生活中的混亂的問題?!?/strong>

為什么無數美國孩子向往斯坦福設計學院,但不是為了學設計?

(David?Kelley)

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,是d.school的核心價值觀。如果孩子有計劃到這里參觀,不妨多留意一下隨處可見的口號:

“MAKE STANFORD WEIRD”(讓斯坦福變得獨特)。

為什么無數美國孩子向往斯坦福設計學院,但不是為了學設計?

“THE ONLY WAY TO DO IT IS TO DO IT”(做事情的唯一方式就是去做)。

為什么無數美國孩子向往斯坦福設計學院,但不是為了學設計?

“STAY FOCUSED & KEEP SHIPPING”(集中注意,保持前進)。

為什么無數美國孩子向往斯坦福設計學院,但不是為了學設計?

“NOTHING IS A MISTAKE. THERE IS NO WIN AND NO FAIL. THERE IS ONLY MAKE”(沒有什么是錯的。沒有贏或輸。只有制造。)

為什么無數美國孩子向往斯坦福設計學院,但不是為了學設計?

這些口號都在提醒孩子,光有創(chuàng)意遠遠不夠,最重要的是動起手來,在實踐中學習,心無旁騖,輕裝上陣,不要患得患失。

因此,d.school的所有課程都有一個特點,就是“問題導向”。

一開始,問題的解決難度都比較小,比如幫顧客更好地吃拉面,通過一次次小成功,培養(yǎng)起學生們的“創(chuàng)造力自信”,即相信自己的創(chuàng)造力能夠帶來改變。

然后,一步步增加難度,比如幫美發(fā)師更好地收拾工作室的學生團隊,幾節(jié)課后,被要求優(yōu)化器官捐贈的流程。

最后,勇于挑戰(zhàn)自己的學生,還可以選擇在10周內,設計一款產品,并成功推向市場。比如文章開頭那個看人吃面的小K—— Akshay Kothari,最后設計出了一款新聞內容聚合軟件Pulse,被《時代》雜志評選為年度最佳50個iPhone應用。

為什么無數美國孩子向往斯坦福設計學院,但不是為了學設計?

有人說,“在d.school是學習如何改變世界的”,其實一點都不夸張。

學生Jane Chen設計了一款保溫袋,可以幫早產兒預防因體溫低而引發(fā)的疾病,價格不到25美金;

為什么無數美國孩子向往斯坦福設計學院,但不是為了學設計?

(Jane Chen的早產兒保溫袋)

學生Ian Connolly、Jeff Yang為發(fā)展中國家的畸形足兒童設計了支架;

學生Alejandro Palandjoglou設計了名為AdaptAir的呼吸面罩,用以改進孟加拉農村地區(qū)醫(yī)院里嬰兒使用的呼吸設備……

孩子不缺創(chuàng)造力

缺的是創(chuàng)造力自信

在TED的演講臺上,斯坦福d.school創(chuàng)辦人Kelley教授曾分享過這么一個故事:

(點此觀看Kelley教授在TED的演講)

“小時候,有一天,我最好的朋友布萊恩正在做手工,用陶土捏一匹馬。忽然,跟他同桌的一個女孩靠過來對他說,‘真差勁,這看起來一點都不像一匹馬?!既R恩的肩膀一下子就懈下來了,把陶土小馬捏成一團,扔進了垃圾箱,從此,我再也沒見過他做類似的手工了。

這種事非常普遍,每次,當我和學生們講起這個故事,總是有很多人在課后留下來,告訴我,他們自己類似的經歷——老師如何貶低他們,同學如何不留情面,以至于其中一些人從此再也不相信自己是有創(chuàng)意的人。

Kelley教授說,很多人都有“評價恐懼癥”——你不去做一件事,因為你害怕被評價,以至于哪怕腦子里有了創(chuàng)造性的想法,也不敢說出來。

而d.school便是要重新喚醒學生們試錯的勇氣!在d.school,他看到了非常多來自不同學院的孩子,他們認為自己只是善于分析,只有在經過設計思維的訓練后,才對自己產生新的看法,相信自己是有創(chuàng)造力,能夠帶來改變的人——而這,就是他不斷強調的“創(chuàng)造力自信”。

“于是,很快,學生們就會發(fā)現,他可以做成任何一件他想要做的事情。創(chuàng)造力自信,讓他們在學習上變得更主動,更努力,也更堅持?!彪y怪諸如寶潔、谷歌、耐克等全球性的大公司,也大規(guī)模地招入具有設計思維教育背景的學生。

為什么無數美國孩子向往斯坦福設計學院,但不是為了學設計?

而這站在家長的角度,d.school的教育理念也給了我們很多啟發(fā):

其一,讓孩子盡早接觸社會,去發(fā)現并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,可以是參與家庭日常事務的處理,可以是關心小區(qū)或學校配套設施的使用情況并提出改進建議……這樣的經歷,將給孩子帶來莫大的自信。

為什么無數美國孩子向往斯坦福設計學院,但不是為了學設計?

(d.school的教室到處是大白板,貼著寫滿創(chuàng)意的便簽紙)

其二,當孩子有想法,一定要鼓勵他們動手做成一個看得見、摸得著的模型,解決方案不需要完美,做得不精致也不要嘲笑,而是引導孩子一點點去改進。

為什么無數美國孩子向往斯坦福設計學院,但不是為了學設計?

(d.school非常強調動手實踐)?

其三,永遠不要對孩子說“改變世界不如改變自己”。美國很多孩子,從小志氣很大,要make a difference in this world(影響世界),或者直接說go change the world(去改變世界),相比之下,我們的孩子一出來,卻是追求“融入主流”,追求大社會下的個人成功,少了改變世界的訴求、自信和勇氣,何其可惜。

為什么無數美國孩子向往斯坦福設計學院,但不是為了學設計?

教育的本質,不應只是培養(yǎng)社會的螺絲釘,按照一套固有行業(yè)的標準訓練學生的頭腦,打磨他們的言行,而是給予每一名學生以夢想,尊重孩子追尋夢想的勇氣,激勵孩子為了改變這個社會乃至這個世界付出努力。

 

發(fā)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