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生活入手,培養(yǎng)孩子責任感和研究能力去年,世界杯八分之一決賽中,日本隊以2-3不敵比利時,無緣八強。賽后,日本球迷甚為失落,甚至落淚。但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,仍一如既往地將垃圾收拾進垃圾袋,保持看臺的一片干凈。除此之外,據一名球場管理員透露,就在昨晚的比賽中,日本隊離開前,還打掃了更衣室:他們清理了一切,跟沒用過一樣,還用俄語寫了句“謝謝”。這條新聞立馬引爆了各個社交網站。實際上,日本孩子很小就被教導“不要給別人添麻煩”,這種不添麻煩的品格并不是指吃虧或者說承受委屈,而是一種力所能及且不給別人造成麻煩的一種品格?——?就是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。這種負責任的態(tài)度滲透到了日本孩子成長的方方面面,要對一件事請負責,首先是要對它感興趣。所以很多日本孩子從小就對生活、學習中的各類事情充滿了好奇心,并且學會持之以恒地探究事物背后的本質。前幾天,日本一個三年級的小女孩,因為暑假忙著看電影,而引發(fā)了國外25萬網友的關注,她對媽媽說:暑假不就是用來看電影的嗎?媽媽發(fā)現(xiàn)女兒想看電影的意愿很強烈,于是決定把看電影做成研究課題,和女兒一起,定下了一天看一場電影的目標。不過并不是簡單地看電影,而是從母女雙方的角度來觀影,并把兩人的影評,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(xiàn)出來。媽媽把影評發(fā)在Twitter上不久,就有23萬人表示喜歡這個研究。除了忙著看電影,鄰國日本的孩子還正忙著采集昆蟲、收集貝殼、搭建飛機、分解硬幣上的污漬……這種讓孩子充滿期待和動力的自由研究,是日本從小學到高中普遍開展的開放性暑假作業(yè),由學生確定主題、發(fā)現(xiàn)問題、尋找解決方法。*公眾號后臺回復“日本手冊”,即可獲取《日本青少年獨立性格養(yǎng)成手冊》電子書鼓勵孩子走出舒適圈,接受挑戰(zhàn)在日本的公共交通上,你經常會看到很多小孩子,獨自一人穿過列車車廂,找尋空位的孩子。?你可能會覺得難以置信,但在日本家長眼中,孩子2歲起就該練習獨自出門了。日本家長大都會讓孩子早早地接觸社會。有一檔播出時間超過25年的真人秀節(jié)目——《我的首個任務(Hajimete no Otsukai)》,就記錄了兩三歲的小不點為家里跑腿的種種經歷。他們試探著走向蔬菜水果店和面包店,而工作人員就用攝像機將這一切記錄下來。練習一個人過馬路、學會一個人買東西、還不會認錢呢,就得學會自己買單、幫爸媽丟垃圾更是家常便飯——日本的垃圾分類普及得非常到位,而且會嚴格要求每個孩子執(zhí)行,這也是日本街道為什么那么干凈的原因。?當然,日本的家長之所以能夠放心地讓孩子們小小年紀便獨自出門購物,離不開日本安全的治安環(huán)境。但更重要的是,身為家長要學會對孩子放手。?*公眾號后臺回復“日本手冊”,即可獲取《日本青少年獨立性格養(yǎng)成手冊》電子書讓讀書成為與生俱來的習慣日本人對閱讀的熱愛全球聞名,中國前駐大阪總領事王泰平曾感慨“日本人真正把學習當成一輩子的事”,政府甚至立法詳細規(guī)定,所有公共圖書館必須在兒童讀書日前后舉辦兒童讀書活動,力求讓孩子隨時隨地自主讀書。日本讀書周始于1947年,在讀書周期間會舉辦各種活動促進閱讀。1954年日本就開始實施《學校圖書館法》。在該法的推動下,自2002年以來,日本各地的地方社區(qū)每個財政年度都會用130億日元的補貼作為學校圖書館的維修費用。所以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日本幾乎遍地都是博物館。在一些交通不夠方便的地方,還有流動圖書館方便人們借書。日本孩子便天天泡圖書館,自主學習的習慣漸漸養(yǎng)成。但不光是圖書館這種專門的閱讀環(huán)境,而是滲透在日本各個角落的令人意想不到的閱讀環(huán)境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