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AI“監(jiān)控”的孩子:保護安全還是侵犯隱私?愛爾蘭的做法給我們敲響了警鐘

被AI“監(jiān)控”的孩子:保護安全還是侵犯隱私?愛爾蘭的做法給我們敲響了警鐘
文 | 水滴
兩個孩子的媽媽,青少年心理咨詢師
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
9月新學期剛開始沒幾天,南京某大學上了熱搜。因為率先在校內試點安裝人臉識別技術,繼而在采集學生數(shù)據(jù)和是否侵犯學生隱私的問題上引發(fā)了人們的關注和熱議。
?
被AI“監(jiān)控”的孩子:保護安全還是侵犯隱私?愛爾蘭的做法給我們敲響了警鐘
面對此事,近日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,在接受某新聞媒體采訪時表示:學校要謹慎使用人臉識別技術。雷司長的話一錘定音,表明了教育部門對此技術的謹慎態(tài)度。
當然,謹慎操作不代表不發(fā)展。任何一個新技術剛剛降臨時,都會面對質疑和支持兩種態(tài)度?,F(xiàn)在誰離得開汽車、電腦?我們又為什么要決絕地阻擋人工智能的普及呢?何況,我們阻擋得了么?
?
被AI“監(jiān)控”的孩子:保護安全還是侵犯隱私?愛爾蘭的做法給我們敲響了警鐘
面對“來勢洶洶”的人臉識別技術,我們真正該關注的焦點是,技術為誰所用,使用的目的和使用的手段。技術是無辜的,作為技術使用者的人,“有所為,有所不為”方是問題的根本。
?
對比國外學校在人臉識別技術上的差別,今天我和大家大概說說,為什么人臉識別技術在學校使用要謹慎操作?
?
人臉識別技術用于學校時必須得謹慎
在美國,近幾年來人臉識別技術得以在部分學校進行試點。隨后,因技術和倫理道德上的考慮,并基于巨大的社會壓力,被一一叫停。有某州政府今年初已經(jīng)立法禁止人臉識別技術在該州學校使用:除非得到學生、家長和教育部門的同意,否則人臉識別技術不得在校園推廣——這是來自美國的“謹慎”。
?
在澳洲,人臉識別技術公司looplearn得到了政府的資金支持,可以在學校使用人臉識別技術,在這些學校,人臉識別技術主要用于老師點名,了解學生出勤情況。但是這個看起來“單一”的功能依然因為其具有明顯的商業(yè)前景,引發(fā)了人們的擔憂和反對
?
被AI“監(jiān)控”的孩子:保護安全還是侵犯隱私?愛爾蘭的做法給我們敲響了警鐘
另外有研究者擔心:因為在識別技術上尚不成熟,在區(qū)分有色人種時人臉識別技術會花更多的時間,并有可能錯認,從而引發(fā)新的“種族歧視”問題——因為相較于有色人種,白人更容易被識別。
?
而在歐洲,歐盟成員國正在積極地尋求人臉識別技術上的新規(guī)定。不知道是不是愛遵守規(guī)定的緣故,前不久瑞典有關部門剛剛處罰了一個高中19000歐元。因為該校在去年未經(jīng)學生的同意就采集了22名學生的臉部信息。歐洲媒體在報道此事時,“夸張”地運用了“難以置信”學校的違法行為和當局處罰實在“輕微”等字眼,理由是按照該法條,最高的罰款額可是100萬歐元吶!
?
被AI“監(jiān)控”的孩子:保護安全還是侵犯隱私?愛爾蘭的做法給我們敲響了警鐘
我所處的愛爾蘭,雖然有著歐洲硅谷的美譽,人臉識別技術在愛爾蘭的學校存在可幾乎是0。至于為什么說是“幾乎”呢?因為在學生使用的智能手機里,比如說像FACEBOOK這些app里還是有人臉識別技術的,歐盟一直在試圖控制這些社交軟件對隱私的侵犯。
當然,智能手機里的人臉識別技術是另外一個話題了,我們今天討論的是,在學校使用人臉識別是否會侵害孩子們的隱私?
?
在愛爾蘭學校
孩子的形象信息需家長授權
孩子有隱私么?不好意思,我說了一個偽命題。因為但凡是人就都有隱私。在愛爾蘭,當一個孩子進入幼兒園、學校時,家長都會被提示隱私安全和網(wǎng)絡安全。比如我女兒在幼兒園和夏令營參加活動時,校方會讓父母授權是否可以拍攝孩子。
?
被AI“監(jiān)控”的孩子:保護安全還是侵犯隱私?愛爾蘭的做法給我們敲響了警鐘
剛開始老母親對此很不適應,心想:不就“喀嚓”一個照片么?可是后來想,這個照片拍了是為啥呢?無疑是用在商業(yè)用途上,比如廣告等。那作為這些小小肖像所有權人的監(jiān)護人,家長當然需要知情并做出決定。學校得到家長的許可,才可以合理使用這些照片。如果你不同意,也沒關系,學校會避免采集孩子的形象。
?
一句話,愛爾蘭學校里孩子們的私人形象,如果學校想“有所為“一定是要有授權、有依據(jù)的。
?
用人臉識別技術監(jiān)控孩子的行為
難以反映真實的學習效果
過度使用人臉識別技術會讓家長擔心:我的孩子需要的是同理心和愛,請不要隨意刺探,還把他們當機器喲!
在美國或者澳洲學校推行人臉識別試驗時,支持方的理由是:
1. 幫助校方排除可能危及學生安全的人員入校,比如已被開除的不良學生或罪犯等。尤其在全球恐怖襲擊連連的西方世界,說這個理由似乎可以很大程度上安撫父母的擔心;
2. 幫助老師管理大課堂,節(jié)省時間,提高管理效率。如果一個班級人數(shù)眾多,老師是沒可能用傳統(tǒng)的方式點名的,人臉識別技術無疑大大節(jié)省了人力。
被AI“監(jiān)控”的孩子:保護安全還是侵犯隱私?愛爾蘭的做法給我們敲響了警鐘
而反對方的理由則十分的“情懷牌”:孩子不是機器,應該被當人來看。
在澳洲人臉識別新聞的評論中,有網(wǎng)友就表示,這項技術一旦不加節(jié)制地推行,將是政客樂于見到的“政績”,也是產品公司巴不得的巨大商業(yè)利益。可是對于家長而言,除了干巴巴地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出勤、是否聽課外,什么也得不到。
?
因為孩子在這些行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?這是AI無法告訴你的事。而一旦,有朝一日,當整個教育系統(tǒng)都把“行為”作為評判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時,那么他們的內心又有誰會去費勁兒了解呢?
?
現(xiàn)在國內學校試點的人臉識別技術,把孩子們低幾次頭,是否在看手機,走神等作為是否專心聽課的標準。這實際上已經(jīng)遠遠超過了歐美國家對于人臉識別技術使用的界限和想象:如果說人臉識別技術最早是為了公共安全的需要,那把低頭、小動作作為聽課指標的運用則顯得刻板、生硬且單一,確實有把人當機器之嫌。
?
被AI“監(jiān)控”的孩子:保護安全還是侵犯隱私?愛爾蘭的做法給我們敲響了警鐘
近日,當我和我的鄰居,愛爾蘭一家專門負責學校軟硬件技術支持的公司COO聊到人臉技術時,他表示,人臉技術用來管理課堂確實是高效的。但是如果把學生打瞌睡、低頭等也作為指標是無意義的,因為這些指標不會告訴你孩子的真實情況,至少無法真實反映孩子的學習效果,也無法反映那些需要長期跟蹤才可以看到的結果。
而當我“腹黑”地表示,也許老師會用這些“開小差”的證據(jù)來批評學生時,他聳聳肩表示:如果僅僅用這個監(jiān)視學生還批評學生,那他就是壞老師!這個評價倒是很簡單粗暴,不知道同樣簡單地用低頭次數(shù)、面部表情來判斷孩子的人怎么想?
?
采集信息的規(guī)則應當是雙邊的
在人臉識別上,用途、具體方式、信息保護等都應當是建立在采集方和被采集方平權的基礎上。
?
而在本次事件中,該南京高校的發(fā)言人則表示,因為學校是公共場合,同時采集信息也可以作為改善教學質量的依據(jù),所以學校采集信息不屬于侵犯隱私。
?
且不說同樣是公眾場合,在大街上你也不能隨意拍攝他人。再說,你用拍學生走神的方式來判斷老師的教學質量,這個方式得到學生同意了么?老師認可么?
?
被AI“監(jiān)控”的孩子:保護安全還是侵犯隱私?愛爾蘭的做法給我們敲響了警鐘
難道說,改善教學質量就真的沒有效率更高、更本質、更經(jīng)濟、更安全的方式了么?現(xiàn)在不是花錢安設備就完了。后面的維護,以及被采集的信息如何管理,是否定期銷毀?校方是否跟進考慮了呢?
想到此不由得感嘆虧好自己生得早,否則自己當年在上“大學生修養(yǎng)”?之類的課時,低頭打個瞌睡的行為,放到現(xiàn)在被記錄了,都有可能要跟著我一輩子,那真是恐怖的事情……
有所為,有所不為
說到底是責任和界限的問題
現(xiàn)在很多家長都知道,面對自己生養(yǎng)的骨肉要慎言“為你好”三個字。學校何嘗不該如此?如果學校真的認為學習是學生的責任,那么就把這份責任交還給學生。曠課次數(shù)多了,學??梢砸婪ㄌ幚?,這才是學校的責任。
?
我剛來愛爾蘭的第一年圣誕節(jié)放假,我?guī)Ш⒆踊貒燃?。因為返程時,遇國內大雪航班延誤,我索性向學校多請了幾周假期。結果學校在準假后,又給我寄了信表示,因為我們請假過多,導致孩子缺課超過了教育部門規(guī)定的比例,所以他們必須向上級反映,同時讓我做好有可能向該部門解釋的準備。
?
孩子學校這種“大驚小怪”的做法其實還挺讓我理解的,因為這是他們保護未成年人受教育權利的證明。家長是否注重孩子的出勤率學校雖然管不著,但是當學生出勤率出現(xiàn)問題時,學??梢砸婪▎酉嚓P程序。這是學校的“有所為”——不用家訪,不用約談,不用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苦口婆心說“為你好”,只按章辦事,尊重了彼此,也盡到了本分。
?
被AI“監(jiān)控”的孩子:保護安全還是侵犯隱私?愛爾蘭的做法給我們敲響了警鐘
而在大學,面對已經(jīng)成人的學生子,若他們無心向學,我們的學校還要用人臉識別技術“留得住人,留不住心”,這是何必,又是何苦呢?畢竟該讀書的時候不讀書,受損的是自己。
?
最后我想說個恐怖故事,那時我兒子幾年前剛在國內讀一年級的時候有天和我說的:“媽媽,老師今天在課上對我們說,我們一出生,爸爸媽媽就放了一枚愛的芯片到我們身上。這樣一來,即使不在你們身邊,你們也可以隨時隨地看到我們。所以我們表現(xiàn)得要好,不能犯錯誤,因為你們都看得到!”
?
恐怖么?這份恐怖不是來自于那片尚不存在的芯片,而在于“因愛之名”。
 

發(fā)表評論